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東週刊][下午茶時間]挖角潮


本地電視台出現挖角潮,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這之所以值得注意,跟「無綫電視」會否因人才流失而受到衝擊無關(坦白說,這不是我關心的問題)。本地傳統免費電視早已過了它的黃金時期,有無藝員及幕後製作人員離開,它們在未來的日子裏,都難以再闖新的高峰。


挖角潮引起我的注意,原因是我真的很想知道,究竟本地電視發展有無此消彼長這回事。這裏相關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關乎於節目製作,經過一輪挖角之後,新的電視台是否就只求來一次照辦碗,複製傳統免費電視的主流節目?還是另闢新徑,進行創新呢?另一方面,關乎於香港的電視觀眾群,究竟他們會否重新組合(例如年輕群眾有顯著增長)?會否改變看電視(由口味到選台習慣)的方式?








第一個方面關於新電視台的方向與定位。假如它的管理層想要在極短時間之內複製一個傳統免費電視的拷貝,以最安全的模式(即跟主流大致上相近,然後略作加工、包裝,以添加小特色來遮掩不敢全面創新的弱點。)進入市場的話,挖角這一招的確會是很適合的策略。它的功能包括兩點。首先,它是技術轉移,由既有的班底來生產相近類型的文化產品,水準較有保證。再者,聲聲挖角能收宣傳之效,引起社會的注意。不過,如果新電視台的考慮僅限於此,則其志向只不過是塘水滾塘魚,但求在現存傳統免費電視的觀眾之中,希望分得一杯羮而已。這樣的此消彼長,是一場零和遊戲(在現存的觀眾群之中,重新分配),而不是本地電視製作的進步、突破。


這連繫到第二方面的問題,這是關乎本地電視觀眾的特點。香港的電視人口走向老化,可見於「無綫電視」的劇集製作。電視劇的內容、布局、表達手法多年不變,是指標之一。而其藝員陣容──尤其近年中年小生、花旦所佔比例──亦多少反映出本地傳統免費電視,是依靠一群長期喜歡觀看電視的中年觀眾群來支撐收視。從好的角度來看,是它們擁有一批忠心的支持者。但問題是如果電視台只求取悅這批觀眾,則它們很難會有些甚麼創新可言。從壞的角度來看,則它們已慢慢跟年輕觀眾脫節。這裏涉及兩大問題,一是電視台老化的同時,它們的觀眾亦同步老化。二是電視這個媒體(指電視媒體在現時本地傳統免費電視的操作模式)也開始與時代脫節,必須以新的方式、面貌介入年輕人的生活圈子,才有機會打出個新的局面。說得直接一點,電視逐漸已不再是一個主導民眾意向和反映社會脈搏的媒體。複製傳統免費電視台的做法、製作,或能搶走部分中年觀眾,但這對整體提升電視的地位及影響,並不會有甚麼作用。


電視台出現挖角潮,這跟誰有關係?誰(藝人及製作人員除外)會有興趣多加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