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蛇
特有生物的哀愁 金絲蛇
夏季在東北部山區進行動物調查時,突然聽到學生間傳來帶有哀怨與惋惜的對話:「這條被車壓爆的母金絲蛇,肚子裡有幾顆蛋耶!好可惜長那麼大!而且快生了!」的確!每年夏季都可以在北部山區幾處特定道路發現不少金絲蛇的屍體!大約在12年前,我們最高記錄曾經在短短100公尺不到的距離,發現了將近10條的金絲蛇屍體!這些蛇的死因都是遭到車輛碾斃,如今當年的「盛況」已不再,不禁另人懷疑,我們還有多少金絲蛇能再讓車輛輾斃?
▲圖:金絲蛇
在80年代,美國曾經有研究人員針對汽車駕駛人看見路上出現爬行動物的反應進行研究及測試。研究人員利用橡膠製成仿真的烏龜及蛇,放置於道路上不同的位置,測試路過駕駛人的反應,當道路中央或車道上出現的動物是烏龜時,多數的駕駛人選擇閃躲或繞過該橡膠動物繼續行駛;但當道路中央出現的動物是蛇時,多數的用路人選擇直接輾壓過去。甚至將蛇放置於路旁非車道的地方,部分駕駛還會刻意將車輛駛離車道,繞過來輾壓,壓過之後還會停車並回頭察看蛇死了沒!
事實上類似的駕駛人反應,我們在台灣山區及田野也見過多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約在15年前一個夜晚的北部山區,當時我正在當地進行一些夜間兩棲爬行動物的生態攝影時,一輛疾駛而過的吉普車,在我們前方不遠處緊急煞車,然後倒車復前行,並又再度緊急煞車。10多分鐘後,當我經過那輛吉普車時,發現駕駛及他的友人正在車旁烹煮宵夜,經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先前的緊急煞車是為了要壓死一條被誤認為是龜殼花的紅斑蛇,並希望利用煞車時的磨擦力,讓蛇皮肉分離,而他們烹煮的正是那條可憐的蛇!
當問他們為何要把蛇壓死,得到的答案是為了避免毒蛇日後傷人,所以只要看到就要先把牠壓死!個人當下最直接的反應,又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傢夥;但更深入的思考,卻只能感嘆這些駕駛人的觀念及態度,正在持續的宰制著這些蛇類的生命,卻無法可管,也無從管起,因而每年造成大量的蛇類在台灣的道路上死亡!
金絲蛇是一種台灣特有的小型蛇類,體色鮮艷,在外形顏色、體型大小及分布區域上來判斷,我個人認為牠與另一類台灣特有種毒蛇──(梭德氏及羽鳥氏)帶紋赤蛇,彼此之間存在著擬態的關係。金絲蛇以小型蜥蝪、蛙類、蝌蚪及蚯蚓為主食,主要出現於台灣中、北部海拔約400到1,700公尺的山區,每年7月底8月初產下3到4枚卵。早在1923年即首次被採集;在1930年高橋精一所著的日本蛇類大觀中,雖然有其形態與生態的描述,中文名亦定為金絲蛇,卻將其學名誤植為斯文豪氏遊蛇之學名。直到1931年,牧茂市郎才將其分類地位重新釐清,並發表為新種蛇類。
在今年8月1日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育修訂名錄中,金絲蛇因其特有性、現有的族群狀況及分布、生存的壓力等眾多因素,取代了先前遭受極大獵捕壓力的百步蛇,成為上榜的瀕臨絕種蛇類。這種溫馴美麗的小蛇,在生存及族群繁衍上,最大障礙即是遭遇山區開發、道路鋪設及嚴重的道路車輛輾斃狀況,尤其是懷孕雌蛇生殖前的高道路死亡率,更為其族群繁衍帶來巨大隱憂。設置供這些野生動物安全通過馬路的生態廊道,或許是解決的選項之一;但是在冗長的山區道路上,生態廊道該設多少?該如何設?要花多少錢?誰負責定期維護?成效如何?似乎又是一連串的問號跟無解。
當政府為了提升績效創造收益,而將自然的美麗景點及一些生態敏感區域BOT給財團經營,對於這些經營者而言,所謂的最大環境遊憩乘載量(Carrying capacity),就等同於為他們荷包的深度,竟毫無上限!一到假日,山區的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的車潮,帶來了滿滿的遊客,只為了創造最大的經濟收益目標。這些遊客在有心或無意之間,已製造了大量山區道路上的台灣特有種冤魂。
我們這幾年針對遊憩壓力較大的部分北部山區道路,進行例行性的路死(road-killed)動物調查時,可以明顯發現,在適於爬行類活動的季節時,每周周末放假前,山區道路的動物屍體較少;但是周一放假後,死亡動物屍體便呈劇增的狀態。當政府大力發展觀光、推動此種所謂的綠色產業同時,令人不禁懷疑,毫無通盤考量、規劃及限制的觀光旅遊及遊憩資源開發,真的是綠色產業嗎?抑或只是另一個飲鴆止渴的現象!
原文: 特有生物的哀愁 金絲蛇
keyword: 金絲蛇
▼金絲蛇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