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地震雲

地震雲


地震雲

所謂「地震雲」,是指地震即將發生前,出現在震區上空,底部與地面平行之雲層,這種地震雲有時會出現許多條平行線,有時候只有單獨的一條底線。「地震雲」在任何時間都會出現,不過傍晚最容易見到。

地震雲




「地震雲」形成的原因乃是地殼下的岩漿「等高下陷」,使得水氣等高下沉至一定的高度;從側面看過去,底部一定是一條橫線,不過,萬一這片地震雲的範圍很廣,可能會隱沒在地平線的盡頭,這時候,就會看不到橫線的盡頭。

一片地震雲可以比喻為「一件很大的帆布舖在低空中」,當您在帆布底下,頭頂上可能是烏黑一片,也有可能看到像棉花般的雲朵。如果往天邊看過去,可以看到帆布的邊緣;如果帆布的邊緣離地面越近,表示帆布邊緣距我們越遠,因此涵蓋的範圍越大;如果帆布的邊緣離地面越高,表示帆布邊緣距我們較近,涵蓋的面積越小。如果帆布不是蓋在我們頭上,仰頭應該可以看到晴空,這時候朝著帆布覆蓋的區域看過去,應該可以看到帆布的開頭的這一邊。

此時再往帆布的另一邊看過去,也許可以看到帆布的尾端;如果帆布拉的更遠,它會垂到地平線下面,我們就看不到盡頭了。譬如說,在台中10公里的上空張開一張寬40公里的帆布,一直延伸到台南,這時候在台北應該可以看到帆布(地震雲)的前端,而看不到盡頭;在台中的人,因為置身在帆布下,應該可以看到帆布(地震雲)的四周的邊緣。

如果往頭頂看,見到的是帆布的底部;假如這張帆布是破爛的,站在帆布底下就可以看到東一塊西一塊的天空(地震雲往往是底部等高,但雲層不一定是連接在一起,形狀是變化多端的,因此,一般人常常拍攝到千奇百怪的地震雲,卻無從判斷地震的發生時地規模)。至於在台南的人,因為帆布只蓋到頭頂上,因而往南看是看不到什麼;抬頭往上看,只能看到帆布的邊緣,如果往北看,則應該可以看到帆布(地震雲)一直延伸到中部。

這種地震雲最常出現在地震地區的上空,一般而言,要確定地震的位置大小及中心點,只能以「多點定位」方式,才能經確定真正的震央位置,否則,只能看出大約的地點。過去本人採用這種粗略的方法來研判地震方位,因為尚無多點定位資料,甚至對於某些即時影像方位也抓的不夠準確,因此,預測地點會有些許誤差,如果能夠做到多點定位,震央就可以抓的更精準。

地震雲的範圍越廣,規模會加高,地震影響範圍也越大。地震雲的底部顏色越黑,表示岩漿下陷越深,規模也會越大。一般而言,從地震雲的出現開始,大約在60至90小時內就會發生地震,不過也有例外情事,特別是颱風期間,岩漿的打轉會吸引附近的岩漿空隙,以致地震規模會縮小或延後或地點偏移。不過,地殼的厚度以及地殼下的山脈、平原、海溝各有不同,地震雲出現後多久會發生地震?地震規模會有多少?這些都要再作一段時間的測試印證,往後的預測準度才能更加提高。

岩漿下陷,即是意味著岩漿距離地殼有一段距離,岩漿的電磁波與熱輻射威力就會減弱,該地區地球表面的水氣頓時減少了加熱的原動力,原先騰空的水氣,會逐漸向下沈淪,當水氣下降聚集的夠多,就形成雲層。岩漿大範圍下陷,會使得大面積的電磁波與熱輻射威力同時減弱,於是,這個地區的雲層會等高的下陷,形成地震雲,這個地震雲的停留時間,有時候一整天不散,有時候片刻就不見蹤影。通常岩漿下陷的夠深,地震雲停留的時間較長,岩漿下陷的不夠深,依照天空上大氣流動的原理,地震雲很容易被稀釋,因此,消失的快。這個時候地下岩漿坑洞仍舊是空著的,因此有機會讓下一波岩漿浪頭撞擊地殼而產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