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赤潮




赤潮

中國大陸福建部分海域自今年4月以來陸續發生多起赤潮災害,海水養殖業受重創,初估經濟損失達人民幣2.2億元(約新台幣10億元)。

中新社報導,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今天表示,特別是湄洲灣、閩江口、羅源灣更陸續發生伴隨有毒藻種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的赤潮,造成大量鮑魚及魚類死亡,截至今天已致5500萬粒養殖鮑魚死亡。

報導形容,今年福建一帶的赤潮災害呈現「有毒、無毒混合,時間、區域集中,損失、影響大」等特點。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透露,目前,受冷空氣影響,平潭海域赤潮面積維持40平方公里,連江黃岐半島海域赤潮維持25平方公里,羅源縣碧里鄉吉壁海域亦發生赤潮,而福清、莆田海域也有發生赤潮的態勢。

閩省漁業廳說,福建官方已要求沿海養殖業重點防範,包括一旦發現赤潮,立即提早收穫可上市的海產品;以及加強對海域海洋生物貝毒檢測,嚴禁已受赤潮毒素影響產品流入市場並及時關閉有關養殖所。

此外,在平潭塘嶼島,漁民目前正在轉移、隔離、回收養殖鮑魚,展開自救,福建官方並派專家協助。

赤潮,又叫紅潮,是一種優養化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引發一定範圍和一段時間內水體變色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並不一定都是紅色,而是許多赤潮的統稱;發生赤潮時,通常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的數量、種類而使得海洋水體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1

成因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有人為因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種有害生態現象。主要有海域水體富營養化;有特殊物質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脫氧核糖核酸(DNA);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引發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遊生物,矽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 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特別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而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 海洋開發、水產業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汙染問題
  • 全球海運業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氣候變暖導致赤潮發生

危害

有害赤潮發生後,導致海洋食物鏈的局部中斷;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海洋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 這些赤潮破壞海洋生態結構
  • 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礙海洋魚類、類、貝類的正常呼吸而導致窒息死亡;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導致食物中毒;
  • 這些赤潮生物死亡後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